医乃仁术,医存仁心。我倡导的是:能用自然疗法治的病为何要迷恋药呢?人,患上慢性病已是不幸,需长期服药,是药三分毒,病弱的机体长期受药的毒害就会更不幸,所以,患慢性病的病友应重视自然疗法。
“患了糖尿病后,时间长了,随着病程的进展,并发症也就会不断出现,糖尿病腹泻就是糖尿病性胃肠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。
患糖尿病的时间长了,有的病人怎么会出现经常腹泻拉肚子呢?
要将这个问题解答得很透彻,目前还比较困难,但现代医学与中医已有了如下认识。
现代医学以为:
一、可能与调节胃肠道的植物神经功能不正常有关,医学上称作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”。众所周知,人体的胃肠道时时刻刻都在活动,且这种活动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。那么谁来管它们的活动呢?人们观察到胃肠要做些什么工作,怎样做好工作,全靠“首长”——植物神经来安排。管理胃肠工作的“首长”是一对植物神经,一个叫交感神经,一个叫副交感神经。交感神经工作(医学上称之为交感神经兴奋)时,胃肠运动及其分泌就会受到抑制,即管住胃肠运动不要过份运动,管住胃肠不要过多地分泌胃液与肠液;副交感神经工作(副交感神经兴奋)时,胃、肠运动与分泌就会得到促进,即防止胃肠运动过于减弱与胃液、肠液等的分泌过于减少。通俗地讲交感、副交感这对植物神经调节胃肠功能,就如汽车油门与刹车调节车速一样,相互拮抗,共同支配汽车按驾驶员的要求行驶。人患糖尿病后,神经内微血管病变可造成神经机能紊乱,神经内肌酸含量的减少,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Na+K+泵活性,从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。此外,糖尿病病人体内的高血糖可致神经细胞膜发生糖基化改变,进而影响神经末梢的胞饮作用和轴突的运转功能,最终致轴突萎缩。上面所讲的两点最后均可导致肠蠕动失常,肠道内尤其是近端小肠内的细菌过度生长。细菌分解胆盐,使胆盐不能参与脂肪微粒的形成,从而产生大量的长链脂肪酸,导致脂肪吸收不良,发生腹泻。
二、可能与小肠外的糖尿病性胃肠道病变有关 。如支配胃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了紊乱,就会出现胃瘫,胃排空延迟,从而加速肠道细菌的过度繁殖。
三、可能与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(二甲双胍等)、α—糖苷酶抑制剂(拜唐苹、卡博平)引起的肠道反应有关。
中医认为:
糖尿病性腹泻属“泄泻”范畴。造成糖尿病性“泄泻”的原因中医则认为是:“先天不足,后天受损”。“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”,糖尿病是一种终生需要治疗且难以治愈的疾病,整个病程因先天不足,肾阳温煦机体的功能就不足,脾胃等脏腑得不到满意的温煦,吸纳五谷精微,排泄糟粕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。糟粕在人体内蓄积为毒成邪。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加之糖尿病为终身性疾患,“久病必虚”,气虚则经气循行不畅。“气为血之帅”气滞必血瘀,进而致脾胃机能受损,小肠分清泌浊不顺,大肠传导失常,引起“泄泻”或腹泻与便结同时出现,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。此外,在病理上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可以相互影响。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脾阳,则脾阳不振;脾阳不振或脾胃久虚,进而又损及肾阳,引起肾阳虚。这种相互影响在临床上的反应就是消化机能失调与水液代谢紊乱。
糖尿病性腹泻常为顽固性、间歇性、无痛性、愤射状水样泻,有时为脂肪泻,量较多,色淡或淡黄,偶可伴有里急后重,吃不洁食品如清洗不当的凉拌菜与隔餐冷菜可诱发。腹泻前肠鸣音亢进(肠蠕动的响声患者能自己听到)。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,以中餐后、夜间及清晨多见,每日少者3~5次,多者可达20~30次。有些患者伴有大便失禁与便秘交替出现。间歇期排便可正常。 |